關鍵詞:
污泥脫水機?
從9月1日,北京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三大外賣平臺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開始,業界對于這個問題的后續結果就非常關注。長期以來,人們?!奥牭健蓖赓u污染新聞,?!翱吹健本芙^外賣污染宣傳,?!靶φ劇鄙冱c外賣多做菜……
可是當百度外賣、美團和餓了么這三個外賣界的巨頭得到一紙訴狀的時候,人們的感觸卻大不一樣。就好像,人們習慣了空氣的存在,冷不丁有人賣起了“新鮮空氣”一樣,人們習慣了外賣和一次性餐具以及塑料盒塑料袋,現在這些東西造成的生態損害正在明碼標價。
沒錯,就是明碼標價。據新京報報道,環保組織要求,三大外賣平臺對已經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進行修復。代理律師解釋說,這是因為外賣平臺經營模式存在缺陷。如此,塑料餐盒,塑料袋,以及其他塑料或者是一次性使用用具才會大量向生態環境輸出,造成污染和浪費。
生態修復費用是否應該由外賣平臺負責各方觀點并不統一,而在此之前早已有的聲音實則更偏向于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構建一個三方協作和監督的體系。單就外賣平臺來說,沒有外賣送餐盒也有外帶打包盒,幾大平臺也正竭力推廣可降解塑料袋,并且正式增設餐具“0”選擇。
但是顯而易見,用戶的外賣需求高漲,塑料餐具使用量不減,一次性用具丟棄情況依舊,這對外賣污染情勢來說并不會產生太大改變。另外,我國針對外賣行業所制定的標準和規范也是重要環節,從頂層設計層面,以監管的態度遏制污染會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由此可見,在網絡渠道被瘋傳的名為《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的網文確實在這方面顯得過于偏頗。正如網友所說,“這么大一口鍋”,讓外賣平臺一力擔下已然不妥,因為污染而否定整個外賣行業也略顯走極端。當我國提出,環保和經濟并不應該處于對立面的時候,環保和外賣的關系也不應該是相互制約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外賣行業的出現讓人們的就餐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并且成為了塑料廢棄物新的來源。但是在理性思考下,不少專家也亮出了觀點,客觀事實的存在無可辯駁,直接打上因果關系的標簽,理由卻不夠充分。
據了解,在外賣平臺試點增設“0餐具”選項后發現,實際選擇的消費者并不如人們以為的那么多。另外,從商戶的角度來看,必備用具已經成為用戶硬性需求,如果因此影響到了店鋪形象顯然得不償失。至此,問題又回到了消費者自身。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三大平臺被起訴并不意味著環保組織只認定了平臺過錯。相關負責人已經公開表示,起訴不是初衷,禁止相關生產和經營也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更多人重視起來。尤其是希望,通過這個案件,更多消費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行為觀念。
通過這次訴訟案件,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的是,首先訴訟能夠成立就表明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決心;其次,訴訟反應出來的問題并不單純的是讓外賣平臺埋單就能解決的;再者,訴訟的核心是“擔責”,至于責任該誰來擔,以怎樣的方式來擔,還需要后續一系列的研究;同時,人們應當理性看待這個訴訟案件,并且透過它看到正確的環保價值觀。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餐飲+互聯網”模式本身不該被打上“對”或“錯”的標識。也不需要去糾結“使用”還是“不使用”,“點”還是“不點”這樣的問題,環境保護并不是由“點不點外賣”決定的,多方共同努力,找到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平衡點才是關鍵。
有鑒于此,政府做好宣傳和督導,盡快落實外賣污染主體責任,構建起餐飲用具回收體系,完善經濟、政治和司法制裁機制是基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更替,環保材料推廣,用戶體驗優化是重點;消費者自身根植環保理念,做到不浪費,不亂丟,養成良好的外賣就餐習慣,營造文明適度用餐氛圍是關鍵。